
杜象是二十世紀藝術開拓者之一。他將從印象主義以來強調視覺性繪畫的觀念,轉移至語言、思緒和視感動作交互作用的領域。藉由靈活運用新的心理、生理的表現素材,改變藝術的形式,並為當今藝術中多項技法、心理和視覺的新觀點開先鋒。
一次大戰時期的屠殺令杜象至感絕望,他帶領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掀起一場抗議的運動,也就是所謂達達主義。「達」在法文中的意思是木馬或嬰兒「無意識的語言」,後者似乎更合乎這個運動的精神。人們常認為達達主義有虛無主義的色彩,而它本身的目標的確也在讓世人明白,所有的既定價值、道理或是美感標準,都已在第一次大戰的摧殘下,變得毫無意義。1916 年到 1922 年這段短暫的流行期間內,達達主義激烈的散播非理性與反藝術思想,杜象把簽名與標題置於瓶架或鏟雪機,小便池之類的物品上,然後當成藝術作品展出。
達達主義並非全然持否定的態度,在它故意的反理性之後,有一種航向創造性心靈未知領域的解放意味。他強調機會是達達主義者唯一的信條,而想像則是唯一的真實。杜象選擇用現成物品,就是將它們的功能由實用轉向美感,並用這些作品證明藝術創作不一定依賴手的技巧。
下樓的裸女二號
﹝Nude Descending a stair case No.2﹞
1912 年
油彩‧畫布,146 x 89 公分
費城美術館,﹝Philadelphia﹞,美國
說明:
《下樓的裸女二號》的第一稿,裸女的形體像被壓縮在空中似的,邊緣地帶染上藍色;而在完稿中,裸女的形體向外作連續性動作伸展,在帶肉色的扇形構圖中展開,帶著挑戰性,似乎要把所有的觀賞,都捲入自己未經吐露的自我慾望中去。人體的形像是「兩性」的,杜象曾給自己起了一個女性筆名羅絲,給自己畫了一幅女人的肖像,作為對自己的「補償」,後來他還把這個形象化成一系列裸體形象。這幅畫把時間與空間的動態,都表現在一張畫面上,是後來未來派的重要代表作品。
清泉
﹝Fountain﹞
1917 年
黑色油漆‧上釉陶器,23.5 x 18 公分‧60 公分 高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說明:
杜象把一個小便池倒轉過來展示,並取名《噴泉》,並非惡意的打算「讓社會大眾人士大吃一驚」,而是想用事實證明一件事:事物其實並非依靠其本身而存在,一切事物都取決於思想和意圖;任何事物在新的標題及新的觀點下,都會喪失原有的功能和意義,變成另一個全然不同、嶄新的東西。
本文採取至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duchamp/duchamp.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