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藝術名稱由來
1954年英國藝術家阿羅威 (Lawrence Allowey) 所創用了普普這個名詞,是對大眾媒體傳播所創造出來的「大眾藝術」(Popular Art)。
1955年左右,大家開始不喜歡抽象表現主義的朦朧曖昧和不明確表達什麼意念的作品,它跟人們所看見的整體經驗、所生存的現實生活差距太遠。這個時候一種充滿大眾化、跟日常生活貼切的藝術潮流開始興起,那就是我們所要說的普普藝術(Pop Art)。
1962年阿羅威再把「普普」這個名詞的內涵擴張,它包括利用大眾影像做為藝術表現的那些藝術家所擴及的活動。當然在剛剛開始有這個藝術潮流的時候,很多其他名稱常常會出現,都希望能夠成為這個藝術潮流的代表詞,當時爭鋒相競爭的有「新達達」、「大眾寫實」、「新寫實」等,但是最後還是由「普普藝術」這個名詞作為代表。
Pop 就是Popular, 意思是大眾化的、通俗的、受人歡迎的,從這些說明上很容易讓人知道普普藝術的特色或個性表現。
普普藝術的第一個作品是漢彌頓 (Richard Hamilton) 所製作。這是一個利用拼貼 (Collage) 的手法來表現的作品,名稱為「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成如此的不同、如此的有魅力?」(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由於這件作品名稱的翻譯並沒有統一,所以我以找到資料中最多見的為主)。這件作品參加了1956年在白色教堂藝廊所舉行的「明日」(This isTomorrow) 美展。它的大小雖然不到一尺四方,但它是普普藝術的里程碑,畫面中天花板是用月球表面的照片黏貼做成的,牆壁上有一個肖像畫和一個象徵現流行的海報並貼在一起,樓梯上有一個女工用吸塵器在掃地,沙發上躺著一個沒有穿衣服的女人,房間裡有電視、錄音機等象徵現代化的美國式家具。房間的中間站了一個全身肌肉的男人,右手拿了一個大的很誇張長的很像棒棒糖的東西,這個像棒棒糖東西的上面有「PoP」三個字,所以有一些人就以為普普藝術這個名詞是從這個作品而來的。
而普普藝術這一個名詞雖然是來自英國,可是很多人都以為普普藝術是從美國發源的,那是因為普普藝術的作品大量採用美國的大眾文化。正是因為利用了與人們生活貼切的美國大眾文化,才能如此受人歡迎,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不論是時尚服裝或是其他在普普之後的藝術流派都受到普普的影響。
◎背景
普普藝術是在1962~1965年之間盛行全世界的新藝術運動,它的目的是為了反對從1920年以來,以德國包浩斯為主發展出來的現代主義設計傳統。普普藝術1961年開始出現在英國;1962年的時候傳到了美國。普普藝術嚴格的來說是起源於英國,但真正爆發出影響力卻是在1960 年代的紐約。這個運動的思想根源,其實是從美國的大眾文化中得來的。當時的英國從美國的大眾文化得到啟發。傳到美國時正式的被人認同,並且成為一種時尚流行的美術運動。
普普藝術能夠在很短暫的時間可以就獲得勝利,事實上是因為有它深厚的社會背景。40年代戰後的英國,藝術上仍然沉浸在比較嚴肅認真的浪漫主義風格中,年輕一點的藝術家,總是嚮往戰後美國都市的富庶與新的享樂生活和物質普遍的大眾文化,所以他們故意反叛原本傳統建立起來的思想,逃避都市化的壓力,並且反對機械化、非人性的消費文化。而普普藝術是一個面對人們生活的文化而把他們所看見的、所聽見的、所知道的生活環境,用大家都能了解還有熟悉的形象表現出來,當然大家比較能夠接受生活型態的具象藝術。所以這個流派也暗暗的比喻了傳播媒體時代的來臨與藝術的生活化,認為所謂的流行事物特別是傳播媒體裡的流行事物與廣告印刷品所呈現出來的形象,正是當時人們生活裡最熟悉、最值得藝術化的。
這個時候的美國社會,中產階級開始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運作的主力,藝術也比過去更加平民化、普遍化、當然也免不了庸俗化。在這期間有一群藝術家覺得真正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是充斥在生活周遭普普藝術的興起除了因為人們再度需要藝術與視覺經驗、與實際生活體驗有密切的關係之外,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轉變也是促成普普藝術興盛的原因之一。尤其美國是大眾文化、都市文明的大本營,就連英國普普藝術家所表現的內容,還不如在美國本土尋找,這種對物質生活的嚮往,各種新產品不斷出現的美國文化對於戰後物資很缺乏的英國人來說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所以普普藝術可以說是在英國萌芽,而在美國發展成功。
◎普普藝術的定義
一般人認為後現代主義的第一個藝術思潮是普普藝術(POP Art)。普普為Popular 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1960年代是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描寫日常生活的每一個事物,迫使大家人對週遭事物更加注意。主要描寫廣告招牌,標誌、照片、漫畫等等,與美國的都市文明有關。普普藝術家把日常生活與大量製造的物品與過去藝術家視為精神標竿的理想形式主義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57年7月1日,漢彌頓寫出了普普藝術的定義: 大眾化(Popular)目的為了大眾片刻的(短標題)、可以擴大的(易忘的)、大量製作的(便宜的)、年輕的、機敏的、性的、迷惑人的、商業化的。
普普藝術的定義除了漢彌頓提出外,之後也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說法,普普不只是大眾化的,普普是人對生活的反省,不被人們在乎的東西被普普的藝術家用不同手法挖出來,等待你對它發出一種自己對生活的感嘆;普普是穿越時空的,直到現在普普對時裝設計影響還是非常大,像是預言家一樣的預言了未來的時尚潮流。
真正影響人們生活的是那些無孔不入的商業訊息,真正與人們溝通的『形象』是廣告、漫畫、招牌、照片、插圖等等,這些東西過去都是不被納入精緻文化的範圍,都被認為是低俗的、沒有美感的;可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卻跟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普普的藝術家認為這些才是現代生活的主題、他們也將這些平凡的東西、平常的事情變成藝術表現的主題,藉由創作,對這些平凡事物的價值重新估計,重新定義。
◎普普藝術的觀念
普普藝術所想要表現的是大眾文化藝術。所謂「大眾文化」是指工業革命以及之後產生的科技革命產物,這是一種把流行、民主和機器結合的文化。機器文明為了繼續生存,就要製造較低成本的產品才能滿足民眾的需要;而這種大量生產的東西,如果想推銷就必須靠大眾傳播(像是電視、報紙、印刷物等)的力量,才能普遍化。當打字機、吸塵器、電話、電視等被人當作是大眾傳播媒體的時候,它們就變成是一種抽象的視覺概念而已。普普藝術所追求的是一些消費文明、都市文化的這種現象,積極的把大眾化、低成本、大量生產的物品,以及年輕、機智、性感、大企業化的大眾傳播影像做為題材來表現。
普普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使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漫畫做拼貼的組合,所以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但是沒有以前達達主義的那種諷刺性、破壞性和漫無秩序的風格,反而以自然的態度去表現那些被人丟棄或已經被人處理過的東西(像是是複製中的複製)。他們吸取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粹,擴展藝術表現手法。但是他們又反對抽象表現主義,重回到具象風格,而且畫工非常細膩和明確。美國普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跟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這種從『歷史經驗』中挖取出來的表現語言,再加上因為『時』、『地』、『人』的特點來形成一種『新』的個人特色及時代特色,幾乎可以說是長久以來藝術創作與發展的公式。這種傳統的經驗對後來的的創作者來講,有時候是一種幫助,有時候卻會成為一種沉重的包袱。
普普藝術它強調將三次元的世界表現於二次元的畫面上,把現實形象物體化,例如:將現實生活中可看到的海報、標誌、漫畫、照片等作分解、片段化、部分擴大、變色等效果。基本上普普藝術簡單來講就是把日常生活帶入藝術中,有人認為普普藝術是粗俗、廉價、模仿的,但也有人認為它是對藝術的反叛、對消費社會的一種嘲諷。所以,普普藝術將當時生活周遭的東西變成藝術表現的主題,除了是一種觀察與思考、對它們的價值重新估計、重新定義之外,同時也包含了一些對物質文明的禮讚或懷疑。
◎參考網站
HUNG的藝術欣賞 http://home.kimo.com.tw/hct06157/art14_1.htm
普普藝術 http://www.fg.tp.edu.tw/~d9351535/art.htm
西洋美術史 http://content.edu.tw/senior/art/nt_js/html/west1/paint/new_page_30.htm
現代的美術 http://www.kidsart.idv.tw/fineart6.html#普普藝術
-----------------------------------------------------------簡單的來說
普普藝術(Pop Art)
背景
Pop Art 是1962~1965年間盛行於國際的新藝術,其目的是反對自1920年以來,以德國包 浩斯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設計傳統。這個運動的思想根源,其實是從美國的大眾 文化中得來的。 當時的英國從美國的大眾文化得到啟發,這些影響包括好萊塢電影、搖滾樂、消費文化 等等。而「Pop Art」一詞是在1954年於倫敦被英國年輕的美術批評家Lawrence Alloway (勞倫斯‧阿洛威)所提出。 Alloway所提到的Pop Art,係指在雜誌上的廣告、電影院門外的招貼畫及大量的宣傳畫, 與後來人們賦予它的意義極不同。 Pop Art在1961年首先出現在英國;1962年時傳到美國。它在傳到美國後迅速發展起來, 並正式成為一種美術運動。
英國的普普藝術
1952年,普普藝術在倫敦問世。 一個藝術小團體在當代藝術學院成立;團體裡有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帕奧羅基 (Edorado Paolozzi),還有「普普」一詞的發明人(Lawrence Alloway)。其宗旨在於使藝 術更接近普通人。 1961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出現了另一個團體,信奉阿洛威的思想。這個團體和美國人不 同,他們在使用大眾圖像時,很注重技法,包括繪畫技法的運用。 英國「普普」設計比較集中在時裝設計、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幾個方面。其中 以時裝設計顯得最為突出。時裝設計也是英國「普普」設計第一個出現的運動。
美國的普普藝術
普普藝術迅速的發展起來,正式形成一種美術運動是在它傳到美國後。而普普藝術是如何 傳到美國的呢? 話說在1962年時,阿洛威被聘為美國古金漢美術館的負責人,當他到了紐約之後,看到了 幾位美國年輕畫家的作品,例如羅森柏和瓊斯,這兩人的作品都是從紐約抽象表現派走出 來,在畫面上擺上了日常所見的物品,於是阿洛威稱這些作品是美國的「普普」。
Pop Art迅速在紐約發展的原因
從1961~1962年,正是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直接影響到繪畫市場,紐約派的畫,價格 普遍下降。此外,一般客戶也要求一些新的東西,紐約派的畫自然就失去了一般大眾的支 持。
Pop Art的定義
1957年7月1日,漢彌頓寫出普普藝術的定義: 大眾化(Popular)目的為了大眾
片刻的(短標題) 可以擴大的(易忘的) 大量製作的(便宜的) 年輕的 機敏的、性的、迷惑人的、商業化的
代表人物
Richard Hamilton(漢彌頓)
Tom Wesslmann(維塞爾曼)
Andy Warhol(沃荷)
J. Roseenquist(羅森桂斯特)
Roy Lechtenstein(李奇登斯坦)
- Mar 20 Thu 2008 17:35
普普藝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